【汽車之家 行業】奇瑞在5月公布了過去的1-4個月的銷量,4 月出口汽車87,738 輛,繼續蟬聯中國車企出口銷冠,1-4 月累計出口343,203 輛,在海外市場開疆拓土,穩居行業前列。
奇瑞已經不是第一次坐出口銷冠的位置了,2024年奇瑞銷售汽車260.39萬輛,其中出口超過114.45萬輛,連續22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
但是,作為中國車企出海的老大,奇瑞卻是第一次進入歐洲市場。而且進入歐洲市場的姿勢很是奇特,比如,
1. 為什么現在才去歐洲?比亞迪、吉利等早已布局多年,現在去是不是太晚了?
2. 為什么不用電動車切入歐洲市場,要用最傳統的燃油車?以卵擊石?
3. 一口氣出了3個新子品牌,JAECOO、OMODA 和Exlantix,名字奇特,還要短期提高知名度,歐洲人會喜歡嗎?
奇瑞位居俄羅斯市場中國品牌市占率第一,全品牌第二
2024年中國汽車品牌在俄羅斯市場合計市場份額已超過50%,而2021年還不足10%。具體看,2024年奇瑞汽車在俄羅斯市場占有率20.4%,僅次于本土品牌拉達、位居第二,是所有中國品牌當中,市占率最高的車企。
緊隨其后的其他中國品牌是長城汽車、吉利汽車、長安汽車,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4.2%、12.3%、7%。
奇瑞是俄羅斯所有中國品牌當中,市占率最高的車企
俄羅斯市場暴利時代結束,當下充滿政治風險
俄羅斯本地車企Avtovaz(拉達)CEO Maxim Sokolov曾經發表觀點,認為中國汽車的涌入“對國內汽車和零部件行業的可持續生存構成了真正的威脅”。
2024年10月1日,俄羅斯針對進口汽車上調報廢稅,上調幅度達70%至85%。2025年至2030年,汽車報廢稅稅率還要逐年上調10至20個百分點。這項政策被市場解讀是針對中國車企。
從另一個角度看,榮鼎咨詢曾在報告中提到,中國車企在俄羅斯投資充滿了風險,因為可能會招到西方國家管理層的更多審查,包括歐洲。
奇瑞汽車2025年2月發布赴香港上市的招股書,當中就披露,公司計劃縮減俄羅斯的業務和銷售規模。
奇瑞在文件中提到,伊朗及古巴是全面受制裁的國家,已在2024年12月31日停止與伊朗和古巴的交易。雖然俄羅斯、白俄羅斯還未列入制裁國家,但奇瑞已經主動縮減在俄業務規模,降低未來制裁風險。
奇瑞香港上市招股書
為什么現在才去歐洲?農村包圍城市
一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俄羅斯市場的風險增加,另外一方面,奇瑞沒有從競爭激烈的歐美市場開始,而是先從俄羅斯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開始探索出海的門道。
這次奇瑞進入歐洲市場,也采用了相似策略:沒有直接從德國、英國等汽車工業發達的國家入手,而是從西班牙等南歐邊緣國家進入,走一步看一步。
奇瑞副總裁張升山認為:要成為一個市場的第一名,不一定要第一個進入,后來者也可以居上。重要的是不要犯錯。
奇瑞就像一個老練的選手,上場前先在角落靜靜觀察中國車企出海的一舉一動,總結他們犯下的錯,避免自己上場失誤。
為什么選擇燃油車?明明電動車才是中國車優勢
從整個歐洲看,雖然電動汽車市場總體增長迅速,但在歐盟內部的發展速度卻有顯著的分化。
歐盟搖擺不定的電動化轉型政策,對歐洲電動車銷量的持續高增長帶來很大不確定性。近期歐盟和英國都放寬了與內燃機汽車排放有關的規定,讓車企的財務壓力得到緩解。
由于歐洲車企的電池成本、人力、能源、法規等各項成本顯著高于中國,電動汽車的利潤率明顯低于汽油車。大眾汽車CFO坦白說:純電動車銷量的大幅增長,特別是在歐洲的增長,預計反而將給2025年的盈利造成負擔。
奇瑞覺得專注純電動,特別是高端電動車才叫冒險,雙管齊下才是正確的姿勢。
新品牌JAECOO和OMODA專為出海,認可度高嗎?
奇瑞專為出海全球市場,設立了兩大品牌JAECOO和OMODA 。2025年第一季度的銷量分別為13829輛和7947輛。
看起來不多,不過奇瑞去年2月才進入,而且還是燃油車型。這2個品牌對于歐洲市場完全陌生,而且名字似乎有點拗口。
奇瑞 OMODA
燃油車居然賣的比電動車好,緊追比亞迪
2025年3月,OMODA電動車型E5銷量588輛,而燃油車型OMODA 5銷量3002輛。整個1季度看,OMODA電動車注冊量為703輛,燃油車高達7244。
燃油車型的JAECOO 7銷量更好,1季度賣出了13,829輛。在歐洲28國2024年注冊量前50的汽車品牌中,OMODA排名41,超過小鵬汽車,比亞迪以20,265輛位居第31。
歐洲28國銷量,OMODA排名41,超過小鵬汽車,緊追31名的比亞迪
總結和展望
奇瑞是中國車企當中出海較為成功的企業,對于出海歐洲這類成熟汽車市場,看的出奇瑞的老練和謹慎。目前銷量看,奇瑞作為后來者進步較快,超過在歐洲經營多年的小鵬,同時距離比亞迪越來越近。
奇瑞“燃油車為主、電動車為輔”的策略,能否成功奪下歐洲市場,現在下結論還為時尚早,德國市場才是最殘酷的市場。
不過奇瑞獨特的出海打法,值得其他車企學習。(汽車之家 圖/文 吳沛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