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10月21日~24日,第三十二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SAECCE 2025)在中國重慶·科學會堂召開。SAECCE 2025通過匯聚行業智慧、展示前沿技術、搭建合作橋梁,并攜手全球汽車科技力量,服務全球汽車科技發展,共創世界級汽車科技創新平臺。
在本屆年會期間,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了聯合吉利汽車共同編寫的《AI Car的初步暢想與探索實踐》白皮書。
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吉利汽車研究院院長李傳海與汽車之家等少數核心媒體交流時表示,汽車產業與AI融合發展的路徑和方向基本上是確定的,算力、數據、算法是推動產業發展的“三駕馬車”。但他同時強調,每家企業發展相關技術的基礎差異非常大,包括專業能力、人才密度等方面的差異。
在李傳海看來,從發展的角度來說,不管人們對未來的期待有多大,AI與汽車產業在當下的結合也處于初級階段,還有很多需要探索。他認為,在這一背景下,想要推動AI與汽車產業的融合發展,光靠一家企業的力量遠遠不夠。

在“AI+汽車”的能力建設和基礎投入上,李傳海認為,中國汽車行業應該尋求共享一些數據、算法、資源,盡量不要重復投入,但這一切的基礎應該是要有相應的機制來保障大家前期投入能夠收到對應的回報。
早在2021年,吉利就發布了“智能吉利2025"的戰略,明確在2021~2025年的五年周期內,最核心的戰略方向就是“智能化”。
2025年1月,吉利正式發布了“智能汽車全域AI技術體系”。在銀河M9(參數|詢價)等多款新品上,吉利實現全行業首搭基于端到端的語言大模型。同年6月,吉利發布行業首個基于AI場景引擎的動力域智能體——星睿AI云動力2.0,為用戶每次出行精準匹配最優策略,實現節能、智能、性能、安全等最佳用車體驗。
由于吉利在AI領域的部署較早,已經形成了一定業務體系、專業能力,也有了一些洞見。所以,李傳海希望,一方面,把自身對汽車領域未來AI路徑的研究講清楚,以便大家少走彎路;另一方面,也借此引發更多的行業探討,帶來更多的協作機會。
李傳海認為,通過與AI技術的結合,汽車將在未來成為最早實現具身智能的產品品類。他認為,雖然當下的實現路徑和周期節奏還并未完全清晰,但是從方向上來說一定是篤定的。
同樣在本屆年會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還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吉利汽車和李傳海都深度參與了該路線圖的制定。
在李傳海看來,《路線圖3.0》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凝聚了行業共識,為“十五五”乃至未來十五年的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描繪了清晰的全局行動指南。
新路線圖回應了當前汽車產業在綠色低碳、智能網聯、智能制造變革交織下的深度轉型需求,提出面向2040年構建新型汽車產業生態的頂層設計和行動計劃,為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創新指引。
李傳海稱,《路線圖3.0》所指引的方向,與吉利自身的戰略思考和前期布局高度契合:“它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的判斷,即在新能源未來的發展中,低碳化、電動化、智能化將是不可逆轉的核心趨勢。”
然而,在推動產業創新的同時,李傳海還強調,技術的迭代和進步要靠積累,企業對產品的開發、技術的推出要有敬畏心和底線。
據李傳海介紹,吉利的開發邏輯是在安全、品質、可靠性、開發流程體系上,再去研究如何加大創新和迭代更新速度,讓產品更好地滿足用戶體驗和需求,并以此形成市場競爭優勢:“我們不會為了快或為了縮減成本,放棄設計、驗證、開發的標準。”
以下為交流實錄(汽車之家精編):
媒體:在AI落地實踐方面,吉利的全域AI戰略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請您介紹一下,為什么吉利能夠在行業中保持當前地位?
李傳海:您問到了一個企業在創新運營方面非常本質的東西。我記得我們在2021年發布了“智能吉利2025"的戰略,明確了在2021-2025年的五年周期內,最核心的戰略方向就是“智能化”。
同時,從對未來方向的判斷、創新技術體系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AI是未來行業發展的一個確定性方向。雖然當時行業發展很多在AI概念下不像今天這么清晰,但我們在智能化領域研究比較早。
在算力上,我們是行業里面最早部署的。同時,我們構建了專門針對模型研發的專業研發團隊,從組織層面構建了一個保障。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研發了自己的星睿大模型。
到2025年的時候, 我們發布了自己的大模型基座,并在車上也布局了大量的基于AI能力的應用。同時,我們聯合行業生態,比如聯合干里科技AI的團隊,形成了聯合AI開發的生態。2025年3月3日,我們在算力層面正式發布星睿智算中心2.0,基于生態合作伙伴,聯合起來的算力能力達到了23.5EFLOPS。在全球來說,我們是唯二的;在全中國來說,我們的算力能力是最強的。
算力本身,不是說強就一定行。同時,我們發布了基于大語言模型和視頻生成的模型的能力。我們在基礎模型上,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做研究。同時,我們的星睿大模型在車端的垂類模型上結合車輛的使用環境、要求,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部署。
基于算力、算法,包括吉利本身有超過750萬輛車,我們也在用車的數據積累。AI人工智能在車端的應用,我們在行業跑得確實比較快。根據這幾年的研究,我們把體系化構建做得比較系統。
2025年1月的美國CES上,我們對外正式發布了"智能汽車全域AI技術體系。什么叫“全域AI”?AI的應用是生產應用環境端怎么提升效率,產品端怎么通過AI把智能化的體驗做好。
產品端,我們在輔助駕駛、智能座艙領域會應用AI模型能力,把輔助駕駛的體驗做好。座艙方面,我們也在銀河M9等幾個新品上全行業首搭基于端到端的語言大模型。我們在座艙智能化方面做得比較深。在全域AI的概念下,更關鍵的是在于動力, 我們也把AI模型能力應用進去,對能量流的管理、能耗管理、電池充電、電池安全、電池健康維護等方面大量應用AI模型能力。動力層面,我們的AI能力應用也是在行業排名前列的。
今年,我們陸續發布了千里浩瀚輔助駕駛系統、星睿AI云動力2.0、AI座艙等系列技術并實現量產上車。 我們基于這些能力的部署,全域AI基于各個專業領域應用AI的能力為專業服務,為產品的性能體驗賦能。
我們也在擴展,包括安全領域、健康領域都在大量應用。包括開發效率提升和一些開發工具,都大量應用AI。

媒體:吉利未來全域AI戰略的重點在哪里?AI智能化的方向是什么?
李傳海:今天上午,汽車工程學會的CTO的閉門峰會上給大家提了三個問題:第一個是“對未來新技術的判斷”。
從技術發展角度,可能有很多。我講了一個,從未來的角度判斷就是。AI對汽車產業的影響是全面的,未來汽車應該是一個出行智慧生命體。智能座艙與輔助駕駛,共同構成"智能交互大腦”, 有情感、有溫度、能夠理解用戶的需求,能夠實現對環境的感知。智能底盤與動力系統,將深度融合形成“數字化運動控制大腦”,是確保智慧生命體行動能力與安全的關鍵。兩個大腦協同,才能夠構建未來出行智慧生命體的完整能力。
我們認為,未來汽車是能夠最早實現具身智能的一個產品。在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我們講過,可能吉利未來會成為全球領先的科技出行公司,也是因為基于我們對未來的判斷。
媒體:您剛才有介紹,吉利在這些領域做了非常多的研究和未來的暢想。本屆年會上,吉利與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了《AI Car的初步暢想與探索實踐》白皮書。現在發這樣一份白皮書的初衷是什么?
李傳海:幾個維度,從發展的角度來說,不管我們對未來的期待有多大,也還在一個初級階段,還有很多需要探索。光靠一個企業力量遠遠不夠。
另外,吉利在這個領域部署確實比較早, 形成了一定業務體系、專業能力,也有了一些洞見。所以我們能夠結合自身已經積累的基礎,從行業發展角度進行開放協同,基于行業的發展來看AI在汽車領域的未來機會。
正好學會有這個規劃,我們這邊有基于專業的資料、基礎、背景知識。雙方一拍即合,一起來發布白皮書,希望一方面把汽車領域未來AI路徑講得更清楚一點,讓大家少走一些彎路;另一方面,通過這種過程,我們也能讓行業在一個平臺里面有更多探討和協作的機會。
我們在白皮書里強調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AI安全”。無論是輔助駕駛系統,還是電池安全,包括車輛某些基本功能,比如車門把手的問題。AI的技術無論怎么發展,安全是底線。
我們要有對安全的敬畏。因為汽車發展有它的客觀規律,包括制造技術、工藝、產品本身功能特性的前提是安全。不管再智能,一定要先保證安全。未來,通過數據不斷訓練來實現智能化,在數據層面的信息安全、網絡安全、隱私用戶安全這些東西要保障好。這是底線。
通過這個白皮書,我們可以發揮吉利的力量和學會的力量,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對AI的判斷,方便大家探討,同時把我們的一些底線和經驗給大家分享,從而更好推動整個產業往前發展。
吉利一直是開門造車的理念。一方面,我們希望產業上下游要實現專業化大生產、社會化大協作,上下游要形成合作。同時,我們也愿意跟同行共享我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希望大家一起攜手發展。
媒體:除了吉利之外,整個汽車行業都在提AI,大家在技術上有什么樣不一樣?吉利的差異化優勢又在哪里?
李傳海:AI發展的路徑和方向基本上也是確定的。現在從開發訓練到最后形成一個非常好的體驗,不管是輔助駕駛,還是座艙情感化、擬人化方面,算力、數據、算法都是“三駕馬車”。每家企業的基礎差異其實很大,包括專業能力、人才密度等方面的差異都很大。很多技術看著說的是一件事情,但是做出來的東西真的會差異非常大。
今天的CTO閉門峰會上也在提,在能力和基礎投入上,作為中國汽車行業,是不是能夠共享一些數據、算法、資源,盡量不要重復投入。不過要有一些機制來保障大家的前期投入能夠有回報。因為現在是學會站出來牽頭,代表的是行業組織,可以探討一些機制。
媒體:在今年工程學會的評審中,吉利獲得了很多獎項,從研發的角度來看,你覺得吉利能夠持續創新突破的底氣是什么?
李傳海:我們對創新的認知和重視。一個是我們的理念,另一個是我們創新體系能力。我們在研發投入、創新機制、創新組織體系等維度都有一套怎么能夠持續創新的機制。因為汽車行業的發展規律,就是要不斷突破技術的邊界,滿足用戶對產品各種各樣的期待,甚至超越用戶的期待。
創新,本身是市場競爭的需要,也是行業發展的需要。吉利在這方面確實不遺余力地在面向未來進行發展創新。從前端的研究開發有大量的投入,可以保障一方面當下的產品在行業里面要有絕對的競爭力,同時在未來可持續發展上要有保障。

媒體:在本屆大會上,學會還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對比這一路線圖和吉利的未來規劃,您有什么樣的感想?
李傳海:學會制定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融合行業智慧,吉利,包括我自己,也是里面的核心成員之一。《路線圖3.0》最重要的意義在于凝聚了行業共識,為“十五五”乃至未來十五年的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描繪了清晰的全局行動指南。
它回應了當前汽車產業在綠色低碳、智能網聯、智能制造變革交織下的深度轉型需求,提出面向2040年構建新型汽車產業生態的頂層設計和行動計劃,為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創新指引。
與此前的版本相比,《路線圖3.0》的創新之處在于其 “1+5+X”的全新研究架構,特別是首次將智能制造提升到與技術產品路線圖同等重要的位置,系統研究了智能化如何賦能汽車產業的“研、產、供、銷、服”全流程。同時,它也顯著強化了國際化視野,旨在為全球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貢獻中國智慧。
《路線圖3.0》所指引的方向,與吉利自身的戰略思考和前期布局高度契合。它進一步堅定了我們的判斷,即在新能源未來的發展中,低碳化、電動化、智能化將是不可逆轉的核心趨勢。
吉利也在將共識轉化為具體的行動:
在電動化路徑上,我們堅持純電、混動等多技術路線并行發展,呼應了《路線圖3.0》中關于持續優化混合動力控制策略的趨勢判斷。
吉利正以“智能汽車全域AI技術體系”,將AI技術貫穿整車所有核心領域。輔助駕駛方面,我們正開發以“基礎模型”為代表的新架構,讓輔助駕駛技術學會“理解”世界;智能座艙方面,我們希望重塑人車關系,讓座艙進化為用戶數字生活的自然延伸;智能底盤與動力方面,我們正推進驅動動力底盤域融合,構建運動控制大腦。
面對全球市場競爭,我們正加速“一個吉利” 的戰略協同與整合。通過統一架構、聯合采購、技術共享,我們旨在杜絕重復投資、大幅降低成本,并將更多資源聚焦于前沿技術研發,以提升全球競爭力。
媒體:具身智能被很多企業看成AI+汽車未來方向,您覺得節奏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具體目標達成的時間點?
李傳海:我認為,路徑現在的周期節奏還不是那么完全清晰,沒法明確說一年或兩年一定能夠實現什么程度。但是從方向角度來說,一定是篤定的。
具身智能真正走向完全實現“生命體”概念的過程,在時間節奏上有可能像輔助駕駛。現在可以看到,2026年在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在落地 上已經比較清晰了,但是具身智能上面還有很多關鍵技術要突破,比如基于世界模型對環境多模態的感知等,還有大量基礎的研究需要突破。準確確定未來的節奏是不現實的,但是方向是篤定的。
媒體:汽車行業內卷問題現在大家特別關注,也出了很多事。你從研發的角度怎么看企業的競爭?
李傳海:技術的迭代和進步要靠積累。企業對產品的開發、技術的推出要有敬畏心和底線。吉利在安全、品質、可靠性、開發流程體系上,再去研究怎么加大創新,加快技術的迭代更新,讓產品更好地滿足用戶體驗和需求,并以這樣的方式形成在市場的競爭優勢。
每一家企業可能都不一樣,吉利非常講合規。同時,安全本身也是我們研發的第一戰略。不管其他企業怎么做,吉利這一套體系保障非常清楚。
我們的設計標準和驗證標準,比如超綱的設計和超綱的驗證, 是我們一貫的理念。我們不會說為了快或者為了在市場上抵抗成本壓力,去放棄設計、驗證、開發的標準。因為吉利不是靠人驅動業務發展,而是靠體系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