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全球汽車產業正在經歷百年未有的重大變革,智能化相關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快速演變正在重塑汽車產業格局,并為交通出行生態帶來更為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智能”已成為汽車不可忽視的重要產品性特征,更是汽車主機廠比拼技術實力的“必爭之地”。
9月21日,在“汽車之家全球AI科技大會”上,汽車之家研究院副院長冼碧娟發布《智能化新范式引發競爭重構——2025中國智能電動車發展趨勢洞察》報告。基于對行業觀察、汽車之家車型庫數據以及用戶需求的跟蹤,我們總結提煉中國電動車智能化發展五大核心趨勢,并運用汽車之家AH-IT智能評測體系為用戶展示智能實力車型的真實智能體驗。
【汽車之家研究院副院長 冼碧娟】
關注“汽車之家研究院”公眾號,回復“智能車2025”下載完整版報告
需求端、供給端雙向推動,
智能化重要性持續提升
智能化已經成為用戶選購新能源車、而非燃油車的首要原因。3年前,這樣認為的用戶占比僅有30%,而現在這一比例提升至73%,尤其中高端用戶會更加顯著。可見,智能化已成為新能源的“代名詞”。
從車型供給來看,無論是上市新車的智能化標配率、還是在售車的智能化滲透率都在逐年提升。尤其是在“智駕平權”的行業趨勢下,2025年L2級智能輔助駕駛的新車標配率和滲透率都增長了10個百分點,分別達到了75%和65%,進入新一輪增長提速期。
而具體的配置功能滲透情況表現不一。在智能座艙功能上,交互類配置滲透率實現大幅增長:負責交互感知的語音分區喚醒和語音連續識別滲透率達70%;負責交互決策的DeepSeek、負責交互反饋的中控大屏實現滲透率快速爬升。
而智能輔助駕駛功能進入快速普及期,多項功能配置的年度滲透率均在大幅提升。其中,前方感知攝像頭、車道居中保持、并線輔助、DOW開門預警滲透提速,在2025年實現主流化;輔助泊車入位滲透率從28.6%增長至46.5%,在眾多輔助駕駛功能中增幅最大,預計25年下半年也將進入主流。
年度趨勢一
“智駕平權”全面啟動
2025年初,在比亞迪、長安、吉利等車企的共同推動下,“智駕平權”浩蕩而來。搭載高速路段輔助駕駛功能的車型價格下探至10萬元內,搭載城市路段輔助駕駛功能的車型價格下探至20萬元內,推動了高速&城市NOA在低價位段的滲透率突破。從汽車之家大數據來看,20萬以下中低價位智能輔助駕駛滲透率快速提升,10萬以下車型滲透率從無到有,10-20萬車型由2024年的57%增長至2025年上半年的73%。當然高端車型滲透擴張也未停歇,40萬以上高價位車型智能輔助駕駛去年還是洼地,今年儼然跟上了發展趨勢。
在“智駕平權”的心智教育之下,用戶心態也發生了較大轉變。超過六成用戶認為高速路段輔助駕駛應是“主流車型的基礎配置”。即便是20萬以下的用戶中,也有57%的用戶認為應該是基礎配置。同樣,城市路段輔助駕駛也是如此,近半數用戶認為其應該屬于基礎配置。在這樣的認知之下,60%~70%的用戶表示如果沒有高速&城市NOA則有可能放棄購買,并對其選配付費的意愿較低,商業變現的可能性更加渺小。
當然,高端用戶仍有一線可能。一方面,高端用戶認為高速&城市NOA是“高端車型專屬”的比例更高,仍可作為實現高端化差異功能點;另一方面,高端用戶付費意愿相對較高,40萬以上用戶中有27%用戶愿意支付五千元以上。
同樣被改變的是用戶在購車時對試駕的需求,更多用戶希望對智能輔助駕駛在日常使用場景下進行體驗。72%的用戶希望有自定義路線功能,比如家-公司的通勤路線試駕,測試智能輔助駕駛的易用性,或者希望體驗復雜路況下的試駕,判斷極端場景下輔助駕駛的可信度。同時由于用戶對高速&城市NOA功能認知有限,近6成用戶希望在選購試駕時增加相關功能演示和教學培訓。
年度趨勢二
AI大模型集體“上車”
2025年初,DeepSeek以驚人的速度“破圈”,在汽車行業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AI技術聯動浪潮。有超過20家車企在短短一個月內密集宣布接入以DeepSeek為核心的各類AI大模型,創下中國汽車智能化歷程中技術升級節奏最快的紀錄。從汽車之家大數據來看,DeepSeek優先接入到了30萬元以上的中高端車型上,而即將上線DeepSeek的車型多集中在30萬元以下,可見這一功能之后將快速向下滲透至中低端車型中。如果將已接入DeepSeek應用和即將接入這一功能的車型全部計算在內,DeepSeek應用的滲透率將突破20%。
頭部品牌在用戶認知上具備先天優勢,品牌市場地位越高,其用戶對AI大模型的認知度也越高,在品牌和產品層面上形成更大助力。而對于用戶而言,AI大模型接入處于早期普及階段,體驗過其相關功能的用戶仍在少數,而體驗過的用戶中2/3表示滿意。
而在功能性上,駕乘安全上的“保駕護航”是用戶對AI大模型的最大期待。比如,用戶希望AI大模型實現更好的主動式安全提醒;也有超一半的用戶希望通過AI大模型提升駕乘強相關的功能體驗,比如對車輛故障診斷、用車知識的深度答疑解惑、全場景自適應座艙調節、智能行程規劃等。相反,對聊天對話、商業服務推薦等非車輛使用功能的功能性需求低。
年度趨勢三
智能座艙多元體驗升級
在智能座艙方面,多模態交互是體驗升級的主要方向。自2023年起,多模態交互滲透率快速提升,至2025年滲透率已超過1/4。其中,在20萬元以上的車型中滲透率更高,30-50萬價格區間中,多模態交互的滲透率甚至超過了60%,具有明顯的高端化裝備屬性。但是,即便越來越多的車輛具備了除觸控以外的多種交互方式,但在實際操作時絕大部分仍只能采用單一交互方式,多種交互形式間未能進行操控的融合,相互之間仍是獨立控制,還未達到多模態交互的理想形式。
在眾多交互方式中,語音控制仍是最主要的方式。在語音識別標配化的背景下,語音交互下的其他細分功能仍在不斷演進。首先,語音識別可以實現的車控功能更加豐富,語音識別6個以上車控功能的比例快速增長。其次,能夠進行語音喚醒識別的區域從駕駛位的單一區域逐步擴展到前排雙區域、二排四區/五區域,能夠進行語音識別的駕乘人員范圍大幅擴充。
其他交互方式則滲透率表現出現分化。面部識別具備明顯的高端化特質,在40-50萬市場率先實現主流化;而手勢控制功能雖然也在中高端市場滲透率領先,但受制于技術難度、硬件依賴程度(傳感器&算力),在2025年出現增長停滯、甚至下滑。
年度趨勢四
新興配置塑造競爭優勢
在智能化不斷演進的過程中,眾多新興配置/功能涌現。我們在近幾年推出的新興配置中選取滲透率低于30%的配置,基于KANO模型,從用戶滿意度角度對各配置進行分類。通過測試用戶需求我們發現:超充技術、高速路段輔助駕駛等功能為用戶期望型配置,若搭載可顯著提升滿意度,若不搭載則可能導致滿意度下降,建議將其納入主流配置方案,以滿足用戶基本期待;零重力座椅、智能空氣懸架等配置對用戶而言是魅力型配置,若搭載則會帶來驚喜感,是產品實現差異化優勢的賣點功能;但是像場景燈語、面部識別等配置用戶感知弱,無論搭載與否,對用戶的影響有限,需謹慎評估該類配置的投產比,避免資源浪費。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超充技術。我們發現,在問界M9、小米SU7(參數|詢價)、SU7 Ultra、智己LS6、極氪7X等車型的推動下,高壓平臺在50萬以上及20-30萬這兩個價位區間快速提升,滲透率已超過20%,成為高壓平臺最卷價位。能夠實現快充功能的車型中,快充時間在30分鐘以內的滲透率已達到66%。而50萬以上車型的快充時間進一步壓縮,24%的車型能夠實現15分鐘以內的快充。可見,快速補能已成為高端車實現差異化的功能選項。
年度趨勢五
RoboTaxi商業進程加速
中國RoboTaxi行業正處在規模化商業運營的起步階段,然而普遍虧損也是行業通病。雖然現階段RoboTaxi仍在探索可持續性的盈利模式,但汽車之家研究院認為RoboTaxi仍然具備發展前景。
一方面,RoboTaxi可以激發用戶出行意愿。從之家研究院的調研來看,未來如果自動駕駛完全普及,乘私家車出門也無需自己開車,而且RoboTaxi的價格大幅降低(例如降為目前網約車價格一半),在此背景下,RoboTaxi的便利性使82%的用戶出行意愿增強,如更熱衷自駕游,或者更放心讓家中老人小孩獨自乘車等;同時也會促進用戶出行頻次的增加,近一半用戶認為會在現有出行頻次的基礎上增加20-50%。另一方面,近一半用戶會考慮放棄公共交通轉而乘坐RoboTaxi出行。
在用戶出行行為發生變化后,必然會對私家車的銷售造成一定影響。因此,我們特意詢問用戶:若RoboTaxi和私家車成本相當,是否會放棄購買私家車,將近8成的用戶表示不會放棄私家車,主要原因是認為私家車使用更靈活、屬于私人空間。當然,上述數據是基于目前自動駕駛技術尚未成熟、消費者心智仍趨于保守的判斷。長期而言,我們仍然擔憂這一商業模式對私家車銷售帶來的潛在沖擊。即使作為防守型策略,主機廠也應考慮提前布局RoboTaxi與私家車的“雙線并舉”產品規劃,構建運營一體化的組織能力。
汽車之家AH-IT智能評測
輔助駕駛安全感仍欠缺,語音智能協助仍處發展初期
為了向用戶呈現實際的智能化體驗,2025汽車之家AH-IT智能評測體系煥新升級,選取20款熱門品牌智能能力旗艦新車,基于六大智能場景、三大專項開展評測。從輔助駕駛、智能泊車、智能語音三大方面全方位體現智能化水平。
首先是輔助駕駛。通過評測我們發現,輔助駕駛方面的平均評級水平可以達到A-到A之間,其中,安全性的欠缺是目前輔助駕駛的最大短板,僅達到了B級的水平。85%的被測車型都造成過危險介入或做出過危險行為,即便是全程零接管,也不代表在更長的行駛距離中不會出現危險行為。而此次測試的六款經濟適用車型中,67%的車型輔助駕駛評級均能達到A-及以上水平,售價最低的小鵬MONA M03輔助駕駛評級也達到了A級水平,比肩豪華車。車價已經與輔助駕駛水平徹底解綁,“全民智駕”時代到來。
再來看智能泊車。當前,泊車輔助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即便有 “差生”拖后腿,平均評級水平也幾乎達到A-的成績。常規車位,垂直和側方車位均100%成功通過,斜向車位通過的車型非常利索,平均用時僅25秒,另有7款車型未通過,其中2款車型不支持或無法識別車位,其他5款可實現車尾泊入,但因為測試要求更高、必須是車頭,所以判定失敗。高難度車位雖不能實現100%成功,但多重干擾車位和狹小斷頭車位成功率均達到了90%,也實屬不易。
而在智能座艙語音交互方面,汽車之家設置了20道考題,涵蓋了難度等級從低到高,包含基礎指令執行、信息查詢、車輛思考推理、智能協助以及主動管理五個維度的能力考察,最終共8款車型在語音表現環節獲得A級評價。評級B的車型在基礎指令執行存在小瑕疵,諸如影音娛樂復雜指令無法完整執行,或者導航路線無法設置偏好等等。不過,優等生們在智能協助和主動管理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僅三款車型支持點外賣及場景創建能力。當然,語音交互對海外品牌車型而言依舊是短板,平均評級水平遠低于中國品牌。
結語
中國電動車智能化發展已進入全新階段,智能化發展五大趨勢將引發智能化競爭重構。這種重構首先表現在“智駕平權”的深遠影響上,產品上通過L2輔助駕駛進行變現可能性削弱、L3或將成為下一個商業突破點,對試駕服務的要求也“水漲船高”,技術側的用戶教育同樣不可懈怠。第二,將帶來智能化競爭焦點的遷徙。智能空氣懸架、15分鐘以內高壓快充以及座艙多模態交互等硬核技術和軟性座艙體驗或將替代高速&城市NOA,成為打造高端差異化的新抓手,特別是AI大模型的深度融合成為了新的競爭焦點。第三,RoboTaxi或將誘發車企布局調整,考慮到其在中長期對私家車的潛在沖擊,RoboTaxi與私家車的“雙線并舉”產品策略或許也是前瞻性選擇之一。
汽車之家研究院將以用戶為本,持續關注中國汽車市場智能化發展,為廠商營銷決策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