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資訊] 近日,浙江法院網公示新增開庭公告,原告為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被告為杭州無憂傳媒有限公司,案由系合同糾紛,案件將于11月24日在杭州市蕭山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事件本身原因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執行期間,車企向未滿足里程條件的企業用戶追償墊付補貼。

?事件起因是無憂傳媒2022年購入一輛特斯拉,因當年非私購車有國補政策,錢款均由車企墊付。此次事件中,特斯拉墊付了7761元新能源補貼,要求車輛兩年內行駛里程達到2萬公里。但因無憂傳媒購車后,車輛并未在規定時間內達到規定里程,因此特斯拉拿不到國家補貼,所以要求退還7761元。

但其實經過查證,同類案件自2025年7月開始至今,特斯拉已經已發起30余起同類的合同糾紛訴訟,涉及廣東、浙江(如嘉興)、江蘇、山東、湖南等地的企業,涵蓋建筑、制造等多個領域,案件的核心均為“企業購車未達國補里程要求,需退還車企墊付的新能源補貼”。

此外,我們還獲悉,多數涉事企業選擇庭前和解,部分企業通過調解協商降低了退還金額,且部分企業曾收到特斯拉發送的《新能源汽車行駛里程不達標 補交款項的通知函》或短信提醒,如 “車輛即將上牌滿兩年,里程未達2萬公里,建議增加出行頻次”。除特斯拉外,其他新能源車企也曾因“企業用戶未達里程要求”發起補貼追償。
政策依據2016年國家針對“新能源騙補”完善政策,2018年2月、2019年財政部等四部委進一步明確,“除私人購買新能源乘用車、作業類專用車外,企業等非私人用戶購買的新能源汽車,需在2年內累計行駛2萬公里方可申請全額國補;車企銷售車輛時可預撥部分補貼,但未達里程則需被扣回預撥資金。
那么,在商業邏輯下,車企為提升車輛競爭力,會提前墊付全額補貼以降低終端售價(如特斯拉購車價為 “補貼后價格”),但需承擔 “用戶未達里程導致補貼被扣回”的風險。因此,車企會在購車合同中明確 “未達里程需退還墊付補貼” 的條款,后續通過協商或訴訟追償。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僅是車企對非私人用戶的里程履約追責”,并不涉及“私家車”。(編譯/汽車之家 畢業)


